ad1

日本汽车电动化未来,真的要靠中国了?

来源:盖世汽车   发布时间:2025-10-30 12:32   阅读量:9626   

开幕。当全球汽车企业和集团都在快步迈向电气化时代时,东京车展成了丰田、本田、日产三大日系巨头应对电动化变革的“答卷公示场”。

相较于过去两届,日本车企仅仅是抛出概念,甚至是在电动化路径上展现出浅尝辄止的姿态,而这一次面对全球汽车产业早已锚定的技术转向,日系车企终于拿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转型动作:丰田电动化已经在旗下各品牌全面开花,本田则聚焦小型电动愿景,日产则侧重押注与中国合作的车型,去补足短板。

和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和品牌登上法兰克福、日内瓦等欧洲大型国际车展不一样的是,东京车展一直被视为日本车的舞台,其相对封闭的属性和保守的市场,让过去很多年都鲜有中国品牌敢于去挑战,直到上一届东京车展比亚迪以一己之力撕开这道口子。

今年连续第二届参展的比亚迪,带着专属日本市场的纯电K-CAR,算是正面冲向日本市场;而吉利旗下的极氪,则带极氪009报以攻入高端MPV埃尔法老巢的想法,开启了对这片未知市场的探索。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、技术和产品,以独立或渗透的方式走进日本市场,让这个原本属于全球五大车展之一,多了更多中国的影子。

随着雷克萨斯上海独资工厂火速建设,丰田、日产们在华的合资公司开始全面拥抱中国技术,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赛道上,中国制造和产业链正在与日本汽车进行更深刻的绑定。那么,中国真的会成为日本电动化的引领者吗?

01困局与迟来的发力

至少在中国市场,和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视角中,伴随着铃木、三菱、英菲尼迪相继退出,日本车越来越不行了。

不行的背后,是数据的强烈对比。根据中汽协统计的2012年到2025上半年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以看到,2018年之前日本车的份额一直比较稳定,在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,日本车的份额达到了历史峰值。

不过在这之后,日系车的滑铁卢就来了,市场份额直接从最高的24.1%直接暴跌到2025年上半年的10.8%,其份额已不足巅峰时期的一半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从曾经不足40%飙升至2024年的61%,2025年上半年突破65%,比亚迪单车企销量已碾压日本车在华销量总和。

份额下滑的背后,是日本车在华细分市场的全面失守。在轿车领域,日产轩逸终端起售价从14万降至6万元,成为日本轿车在华的最后防线;丰田卡罗拉、本田思域等经典车型销量同比下滑超30%,而且早已跌出热门轿车榜单,离破万渐行渐远。即便是火热的SUV,头部车型也仅有丰田荣放、本田CR-V、丰田汉兰达这样的个别车型苦苦支撑。

导致日本车在华出现滑铁卢的原因,与快速崛起的中国品牌新能源,和日本车在新能源上的转型有离不开的关系。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安、新势力等品牌在纯电、插混领域技术突破,以“高性价比+智能化”全面替代日系燃油车市场,绝大多数出头部品牌的新能源占比朝着市场过半份额迈进。

而日本车的新能源占比,在2024年的时候还不足2%,完全错失新能源转型窗口期。再加上年轻用户更看重“智能化、科技感”,而日系车在车机系统、智能驾驶等领域显著落后于中国品牌,进一步丢失市场,日系车的品牌影响力与用户追崇度已不复当年。

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细分市场,在这里的表现实际上对日本车在全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。除了销量和份额的变化,电动化的战略转型无不困扰着每一位曾经的“大象”。

包括在全球市场上,即便丰田计划2025年全球产量上调至1000万辆,但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困境日益凸显。2025年4-6月财季,本田经营利润同比减少49.6%,净利润腰斩;日产更是连续四个季度亏损,当季净亏损1157亿日元,不得不启动到2027财年裁员2万人、缩减全球工厂至10家的“瘦身计划”。

毫无疑问,愈加残酷的市场局面,让日本汽车逐步感受到了痛楚,电动化转型的步伐,也变得更为迫切。

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风向标,本届车展上的日系三强,都将电动化作为展示核心。丰田一口气带来了全品牌矩阵的电动化产品,包括卡罗拉替代车型的纯电与混动双版本,雷克萨斯全新ES轿车及电动化六轮LS厢式概念车,甚至还有超豪华品牌世极的全新轿跑概念车,全面展现电动化布局野心。

本田则聚焦纯电赛道,展示了新一代0系电动汽车的第三款车型,以及一款主打小型化、易操控的紧凑型电动车原型车,传递出对城市电动出行的理解。

日产则在“Re:Nissan”战略下,推出搭载第三代e-POWER技术的全新Elgrand,首发升级版Ariya纯电跨界车,同时展出第三代聆风、欧洲专属Micra及中国市场合作打造的N6/N7等全球电动车型,试图以量产产品破局经营困境。

从结果来看,日系车企终于摆脱了此前对纯电的犹豫,开始全面押注电动化。但对比中国车企的技术迭代速度,这份答卷更像是“补课”——丰田全球纯电车型占比仍不足2%,本田的纯电量产节奏滞后于中国品牌,日产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2028年才能量产,转型速度与市场期待仍有差距。

02电动化是被迫的选择

事实上,日本汽车并非缺席电动化浪潮,反而曾是最早的探路者。从锂电池技术的发明,到1997年丰田普锐斯作为全球第一款量产混合动力乘用车下线,其THS混动系统开创行业先河,第二代车型更以超百万销量成为混动标杆;2009年首发的日产聆风,作为早期成熟纯电车型,早在2010年就登陆欧美市场,搭载的锂电池组与双充电模式在当时属于先进水平。

但日系车最终错过了纯电爆发的黄金十年,核心源于路径选择的桎梏。

一方面是能源结构决定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,日本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,其能源安全本就脆弱。再加上,资源并不丰富的日本,如果全面发展电动化,意味着对锂、钴、镍等关键电池矿产的进口依赖将大幅加深,也带来更大的供应链风险。

从消费者最基本的使用成本角度来看,日本小型车文化已经让整体油耗非常低,百公里成本已降至40元人民币以内,但严重依赖火力发电的日本,其国内电价却相对高得多。换算下来,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成本差距在日本市场并不显著,尤其是在价格较高的电动车市场中。

丰田汽车董事长丰田章男之前也直言,由于日本严重依赖火力发电,无论是生产还是日常充电,电动汽车都难以展现其低碳优势。因此混动车型的“省油优势”成为政策扶持重点;而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足,补能的便捷程度,也让消费者更青睐更便捷和节能的混动车型。

再加上日本传统燃油汽车产业经过百年发展,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体系,如果日本大幅度转向电动汽车,现有的内燃机产业链将面临剧烈调整甚至解体,这可能导致大规模裁员,供应链中的零部件生产商面临倒闭,最终给日本就业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。

转型本来就是包袱,丰田章男曾多次强调,若激进推进电动化,到2030年,汽车行业可能会失去550万个就业岗位,这是日本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。

而从消费偏好来讲,相对保守的日本民众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,之前有数据显示愿意买电动车的日本消费者仅有14%,加上日本部分媒体在报道电动车时,往往强调电池安全风潜在风险,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日本民众对电动汽车技术的焦虑。

这种基于本土市场的路径依赖,以及政策的引导,使得丰田、本田等巨头长期押注混动技术,即便面对全球纯电浪潮,也迟迟未能大规模转向,最终被特斯拉以及中国品牌抢占了先机。本田甚至在2025年明确表示,将“放缓电动化的同时加速混动化”,这种战略摇摆进一步拉大了与全球主流的差距。

03中国将扮演什么角色?

汽车产业的百年发展史,本质是一场技术路线与产业生态的迭代竞赛,而时代的天平始终向顺应趋势者倾斜。

从福特流水线开启汽车工业化量产时代,到丰田生产方式以“精益制造”重塑行业效率,再到德国汽车凭借豪华品质与技术沉淀席卷全球,每一个时代都有引领者的诞生。当特斯拉以纯电技术打破传统车企的格局时,中国汽车则抓住了产业变革的关键窗口,结合中国国情,走出了“纯电+插混/增程”的双轴引领之路。

如今,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更构建了最完整的产业链生态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自主品牌零售销量同比增长25.7%,市场份额高达64%;在智能化领域,华为、Momenta等企业的智驾方案、鸿蒙座舱已成为外资车企争相合作的对象,亿咖通甚至为大众全球车型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,实现了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的反向输出。

这种全方位的产业优势,既是中国汽车企业持续创新的结果,是中国政府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势,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迭代、市场选择的必然。中国在新时代汽车要实现领先,就必须颠覆德系和日系建立起来的汽车行业规则,从技术和产业链角度去思考。

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创新去实现颠覆,所以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能源技术运动,不管冰箱彩电大沙发,还是更难的三电技术,智能底盘技术,乃至智舱智驾这样的AI未来技术,中国通过传统车企和新势力、IT企业全面入局,将这个盘子和蛋糕做大。

另一方面要么通过规模化效应去获得,不断开放外资准入,让全球车企独资在中国落地建厂,分享中国技术和供应链,这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壮大?这势必将引领中国由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向制造和技术领域转型,推动中国由过去出口最多的袜子衣服,变成出口最多汽车和工业产品的国家,实现产业和工业的高质量转型。

这些年,日本汽车汽车行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究呈现高强度态势,多家权威机构和媒体通过公开拆解五菱宏光MINIEV、比亚迪海豹、极氪007、小米SU7、蔚来ET5、仰望U8等超过20款车型,深入分析中国车型的技术特点,感受到了中国汽车在成本控制、技术创新、模块化生产、性能标准、生态领先、全产业链优势等方面上全方位的能力,更发出了“在电动车核心三电领域,日本已全面落”的判断和呐喊。

面对转型困境与时代浪潮,日系汽车的电动化未来,似乎愈加需要依赖中国市场和中国技术的赋能与支撑。供应链层面,日本已经计划扎根中国获取成本与技术优势,雷克萨斯的国产化布局堪称标志性信号。此外,丰田已在江苏常熟建立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,并与华为合作开发车机系统、联合Momenta打造高阶智驾,全面接入中国新能源供应链。

而在智能化这一电动化的核心赛道,中国已成为全球技术策源地。东风日产与Momenta合作的高阶智驾方案,已率先应用于全球首发车型N7;丰田、日产等巨头纷纷与中国科技企业牵手,本质是认可中国在智能座舱、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与规模化验证优势。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节奏,正倒逼日系车加速本土化技术落地,而这种基于中国市场的技术积累,终将反哺其全球电动化战略。

在市场与产品上,中国经验正在反向输出日本,且逐步冲击日本本土市场。比亚迪与日本零售巨头永旺达成战略合作,以“商超卖车”模式打破日本传统流通体系垄断,海豚车型经补贴后价格降至约200万日元,比本田N-BOX等主流K-Car还低30万日元。

2025年9月,比亚迪在日销量同比激增3倍,占日本进口电动车市场16.7%份额,更计划2026年推出专为日本市场开发的纯电K-Car,直接切入占日本新车销量36.8%的核心细分市场。这种“中国产品+中国模式”的输出,正潜移默化改变日本汽车市场格局,也为日系车提供了电动化普及的参考样本。

日本曾以丰田生产方式定义汽车工业的效率标准,如今中国正以电动化、智能化的双轮驱动重塑行业规则。对于日系车而言,依托中国市场的供应链、技术和用户洞察,或许不是最“体面”的选择,但却是最务实、最高效的破局之路。

不久后,当雷克萨斯的纯电车型在上海下线运往全球,当比亚迪的K-Car驰骋在东京街头,日本汽车的电动化未来,早已与中国紧密绑定。这场跨越国界的产业赋能,终将推动全球汽车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责任编辑:夏冰

精选

  • 又一里程碑沃尔沃台州工厂第50万台整车下线

    日前,我们从沃尔沃汽车官方获悉,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迎来第5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。 沃尔沃汽车台州工厂是其在华三大整车制造基地之一,配备高度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制造工艺。目前,台州...

    2025-10-30 11:23
  • 入网1年,月销100辆!破局下沉市场“茂名打法”独家揭秘

    随着新能源物流车渗透率不断提高,一线、新一线以及重点二线城市等主流市场高度内卷。这意味着新能源物流车企业想打破现有的基本固化的市场格局,脱颖而出,必须在由三四五线城市等“下沉市场”...

    2025-10-30 10:02
  • 宾利汽车与施坦威钢琴倾情合作共谱设计交响华章

    宾利汽车携手施坦威钢琴,将汽车与音乐完美融合,共同展现顶尖工艺、设计与创新。作为两大世界知名品牌合作的结晶,一台特别定制的宾利飞驰极致版车型,与施坦威限量版三角钢琴系列,于德国汉堡...

    2025-10-30 08:49
  • 就算日本车不受待见,东京车展依然值得细看

    时隔两年,日本移动出行展即将再度启幕。作为日系品牌对外展示新技术、新产品的核心窗口,日系品牌已蓄势待发,完成了产品预热。 与其他国际车展相比,本届展会因外国参展品牌屈指可数的稀缺...

    2025-10-30 07:40
  • SCOOX零际携首款新时代都市科技潮摩X7全球首秀

    在电动出行浪潮席卷全球之际,10月28日,全新高端两轮纯电品牌“SCOOX零际”于北京举行全球发布会,零际以“限制清零,玩酷无际”为核心价值主张,致力于为年轻用户打造超越期待的电动...

    2025-10-30 06:18
  • Stellantis与英伟达、优步和富士康达成新合作,加速全球robot

    盖世汽车讯据路透社报道,10月28日,Stellantis宣布,将与英伟达、优步(UberTechnologies,Inc.)及富士康(Foxconn)开展新合作,探索联合研发并在...

    2025-10-30 04:36
  • 深蓝S07第30万台下线

    ,深蓝汽车官方于近日宣布,旗下的S07车型第30万台正式下线。 据悉,今年9月19日,全新深蓝S07上市,新车提供增程、纯电双动力共5款车型,官方指导价为15.39万-17.09...

    2025-10-30 03:38
  • 豆包大模型上车赛力斯自有品牌

    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,与赛力斯在具身智能领域达成合作之后,据了解,双方也在合作推动豆包大模型进入车机。 这一合作项目,现已在研发阶段。 字节的AI产品豆包家族,是目前国内用户...

    2025-10-30 01:41
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,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,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:boss_11@teag.net

Copyright © 2018-版权所有 Power by汽车排行榜 网站地图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1770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