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庆黄金周,对于汽车市场而言,象征意义远超一个传统的销售旺季,既是检验下半年车市成色的“试金石”,也是观察在经历了数年狂飙与内卷后,市场能否在政策组合拳下企稳回升的关键窗口。 上海车市,作为中国汽车消费的风向标以及政策创新的试验田,国庆期间的表现,无疑是一面清晰的镜子。盖世汽车在十一假期,走访了上海多个区域的汽车商圈和汽车商超展厅,试图透过不同品牌店内的喧嚣或沉寂,勾勒出一幅真实、立体的上海车市全景图。 国庆车市的真实底色 毫无疑问,新能源汽车仍然是这个假期上海车市的绝对主角。在鸿蒙智行、蔚来、理想等品牌的展厅内,人气明显要高于传统燃油车品牌。新能源市场的热度,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经过多年的培育,国内不少新能源品牌都已经积累起来了相当不俗的产品力与品牌力;另一方面,也与上海地区长期执行的牌照政策密切相关——一张免费的新能源专属牌照,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消费者而言,是难以抗拒的刚需。 然而,新能源内部的“贫富差距”也是不得不正视的大问题。 头部品牌如比亚迪等,凭借强大的供应链控制能力和品牌号召力,以及稳健且聚焦的促销政策,继续保持着不错的市场热度。因为新车理想i6带来的高关注度,理想汽车的展厅内,看车人数也明显更高一些。蔚来的新款ES8也带来了不错的客流量,而且其他在售车型如ES6等,凭借可观的现金让利,也依旧保持着持续的市场竞争力。 但也有不少新能源品牌,即便是把展厅开在了人流量比较大的大型商场内,但看车者依旧寥寥,销售顾问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,针对偶尔进入店内的顾客,会非常热情的邀请试驾,并尽可能的留下客户信息,方便后续继续跟进。 传统燃油车品牌的情况,可能还要更加严峻。在某日系品牌的4S店内,即便给出的是历史级别的高优惠,但依旧很难吸引到真实的用户进店。一款日系紧凑型SUV,综合优惠后的落地价已经到了14万左右,这在两三年前都绝对是不可想象的,但终端消费者却并不买账。 整体上看,“以价换量”对不少传统油车品牌而言都已经是唯一的选择,但换来的“量”能否覆盖“价”的损失,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 政策的市场“滴灌” 国庆期间上海车市的动态,市场规律是影响因素之一,当然,其背后也少不了政策的驱动,调节着市场的供需与消费者的决策。 国家层面“真金白银”的普惠性刺激是一方面。仍在延续中的“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”政策,是支撑新能源市场的基本盘。此外,国家关于“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”的行动方案,在汽车领域也得到了切实体现。多家品牌,无论是燃油还是电动,都将“以旧换新补贴”作为核心话术,对符合条件的旧车置换,提供数千至万元不等的额外补贴。 此外,地方政府也在行动。比如说上海嘉定区,在10月1日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汽车消费补贴,个人消费者在嘉定区参与活动的汽车零售企业购买乘用车,且所购车型为7月1日后上市的燃油车(含混动),可按照车价享受相应补贴。具体来看,汽车价格15万元-30万元(不含),补贴3000元人民币;30万元-45万元(不含),补贴4000元人民币;45万元以上,补贴5000元人民币。纯电新能源汽车在此基础上,每档追加补贴500元。 盖世汽车询问了嘉定区多家汽车销售门店,几乎所有品牌的销售顾问都将新的嘉定区补贴,作为首要的销售利器进行宣传。 十字路口的抉择 国庆假期上海车市的“众生相”,实际上应该也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深度变革过程中的一个整体缩影。各方力量在交织博弈,共同决定着未来的走向。 消费者日趋理性,决策链路明显延长。 经历了多年市场教育的消费者,已经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,绝大多数意向购车者在到店前,早已通过短视频平台、垂直网站、社交媒体等对目标车型了如指掌。他们到店的目的,更多是实地体验空间、质感,以及进行最终的“价格博弈”。 消费者的高度理性,迫使经销商必须拿出更多的诚意和透明度,以往依靠信息不对称的销售模式,已难以为继。 而且不少经销商,都已经在生存的重压下开始寻求转型。尤其是对合资品牌的燃油车经销商而言,短时间来看,所谓的头部品牌,基本上也已经是在“甜蜜的烦恼”中度过——销量或许有所回暖,但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,甚至是“赔本赚吆喝”,普遍都面临着巨大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周转压力。与之相对,一些头部新能源品牌的直营模式,则避免了经销商的库存之苦,销售顾问可以更专注于服务和体验。这种反差正在加速传统4S店的转型思考,如提升售后服务质量、拓展二手车、汽车金融、精品改装等多元化业务,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。 对汽车品牌而言,也需要在长期主义与短期销量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车企的国庆策略也反映了其不同的战略定位。有的品牌为了冲刺年度销量目标,不惜牺牲利润进行大幅促销;而有的品牌则更注重品牌调性和长期价值,促销力度相对克制,更倾向于通过产品迭代和技术升级来吸引消费者。这种分化,也预示着未来汽车市场的淘汰赛,大概率还将进一步升级。 写在最后:国庆之后,路在何方? 2025年国庆假期的上海车市,呈现出的是“内部分化,博弈加剧”的复杂图景。但不得不说的是,依靠普惠性政策带来的繁荣肯定不是永久之计,当这些外部刺激逐渐退去,市场终将回归其本质——产品力的竞争、品牌的感召以及服务的吸引。 展望第四季度及更远的未来,上海乃至全国的车市,其根本驱动力依然在于,谁能率先在智能化、电动化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,打造出真正颠覆性的产品体验;谁能构建起高效、透明、以用户为中心的销售与服务新生态;谁能在这场耐力与实力的长跑中,最终赢得愈发理性的中国消费者的信任。 中国车市的大考,远未结束,只是进入了下一个更加关键的章节。 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|